首页 > 法治新闻

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灾区法院灾后重建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19-08-29 23:00:00

     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世界的目光又一次投向四川,聚焦灾区。

 

    此时此刻,走进汶川,走进北川,走进青川……和三年前相比,那如诗如画的山山水水告诉世界:浴火重生,万象更新,四川更加美丽!

 

    三年,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四川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三年,四川法院与全省人民一道,崛起危难,砥砺奋进。

 

    三年来,四川法院服务中央确定的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四川“两个加快”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司法保障。全省灾区法院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74557件,审、执结各类案件504953件,涉案金额792.8亿元;围绕灾后重建热点、难点问题,提出130项法律建议和政策建议;投入恢复重建资金5.4亿元,完成重建项目92个,维修加固项目83个;灾区法院补充干警791人。

 

    有一种情怀是感恩

 

    重建之路,四川灾区法院不是孤军奋战。

 

    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灾后重建,关键时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副院长苏泽林等领导总是出现在第一线,关心灾区建设,指导审判工作。三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每一位领导,心系灾区、牵挂干警,赴川调研、视察时,总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灾区。

 

    怎能忘记,抗震救灾中,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山西、湖北、西藏等高院,星夜调度帐篷、板房等救灾物资,日夜兼程发往灾区,为干警遮风避雨;怎能忘记,北京、江苏、河南、上海等兄弟法院第一时间向灾区法院提供援建资金和急需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发电机等救灾物资;怎能忘记,全国法院干警捐款捐物,雪中送炭,给灾区法院送来阵阵温暖。三年来,四川灾区法院共收到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法院的援建资金1226万余元,越野车91台,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1466台,有力地支持了灾区法院的灾后重建。

 

    有一种精神是坚强

 

    地震震垮了灾区的法院,但震不垮法官的精神。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法院16名幸存干警从废墟中爬出来,立即成立临时党支部,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震后第三天,什邡市蓥峰人民法庭在帐篷中开庭审理了第一起涉灾案……

 

    一顶帐篷,几张桌椅,国徽挂在篷布上,法官坐中间,旁边坐一圈,这就是四川重灾区法院最常见的开庭方式。

 

    三年来,北川、汶川、青川、什邡等重灾区法院就是靠着板房、帐篷、院坝法庭开展审判工作。180多个院坝法庭、车载法庭活跃在田间地头,巡回审判3000余次,为灾区群众减免诉讼费用3051万余元,就地化解矛盾纠纷80645件。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三年,涉灾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灾区法院案件数量迅速攀升,年均受案数、年均结案数均是震前的2倍。四川灾区法院迎难而上,克服了条件简陋、案多人少等各种困难,以双倍的付出、双倍的努力抓好审判工作,为灾后重建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依法从重从快审理了一批趁灾盗窃抢劫、职务犯罪、非法经营等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结案19555件;妥善审理了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相邻权、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房屋买卖、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等民事案件301580件,维护了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主动配合行政机关梳理问题,加强协调,审结行政案件7245件。

 

    面对灾后一系列的法律空白,四川法院耐心思考、细心调研、用心求证,出台一系列的司法建议,为灾区人民提供更周到的法律服务,为灾后经济振兴提供更优质的司法保障。

 

    三年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先后7次组织31个工作组赴灾区调查,向省委、省政府就预防化解涉灾纠纷、灾后土地确权、重建机构设置问题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省委书记刘奇葆高度重视,多次批示肯定。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入调研房屋重建、安置政策法律等涉灾法律问题,其中预防涉灾行政诉讼的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三年来,全省法院围绕灾后农房重建、土地权属确认、赔偿金分配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提出了130项法律建议和政策建议,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运用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

 

    有一种力量是创新

 

    三年来,四川法院在逆境中求索,清积案、推调解、强审判,一步一步向前迈进。通过开展“集中化解涉诉信访”和“清理执行积案”两大专项行动,建立信访终结移交和执行联席会议两项长效机制,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通过全力推动构建党政统揽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主动分流化解矛盾,遏制案件增长势头,缓解了案多人少压力。通过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四大管理(层级、质量、效率、绩效管理)为重点,内外公开为关键,强力执行为保障的审判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了案件质效。“三步走”战略,打开了四川法院工作的新局面。

 

    “大调解”,是四川法院在化解灾后重建各类矛盾纠纷中探索出的一条新路。

 

    地震前,绵竹市土门镇村民董正福驾驶小客车将杨玉芳的老伴撞死,法院判决董正福赔偿杨玉芳2.7万余元。地震后,董正福还拖欠赔偿金1.7万元。董家和杨家的房屋都被震垮,董正福再也没有履行还款义务。2010年,杨玉芳急着修建新房,要求董偿清1.7万元。面对双方都是地震灾难的受害者,法官运用“大调解”模式,请来镇干部和人民调解员一起调解,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董正福一次性给付杨玉芳1万元,杨玉芳自愿放弃另外7000元。

 

    三年来,灾区法院运用“大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17万余件。都江堰法院充分运用大调解体系成功处理涉灾纠纷1009件;茂县法院针对灾后重建中农房重建纠纷较多的特点,专设农房重建调解办公室;平武县法院对藏、羌民族群众之间发生的纠纷,采取具有民族特色的调解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有一种奇迹是崛起

 

    三年来,四川灾区法院顽强地战胜灾难,化危为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重建奇迹。

 

    只要有空,北川法院政治部主任李昌平就要到新县城的北川法院建设工地去看看,他说:“新办公楼起来了,我们干事业的信心更足了。”

 

    今年,重灾区33个新建审判法庭和办公用房、59个新建人民法庭将投入使用,一幢幢庄严的审判楼在曾经是废墟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三年来,四川高院多方争取1.1亿元资金,为灾区法院统一配备警车370辆、电脑等办公办案设备2100套、安检门等安全设施62套,单警装备、防爆设备432套,灾区法院办公办案条件取得历史性发展。目前,灾区法院全部实现三级联网和办公办案信息化,建成科技法庭56个,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建设和更高起点的发展。

 

    2009年7月,胡大利通过公招考试成为北川法院的一名法官,与她一样,通过连续两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招录,23名工作人员补充到北川法院。目前,北川法院总人数超过震前水平,人员年龄结构更加合理,综合素质更高。

 

    三年来,通过公招、选调、遴选等方式,四川为灾区法院补充干警791人,使干警总人数比震前增加16%。审判力量的快速恢复,为灾后异常繁重的恢复重建中心工作和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川法院崛起危难的工作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大爱无疆的中国精神,看到了百折不挠的中国力量,看到了科学发展的中国模式,创造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