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动态

卓泽渊副会长谈“道德重建”

发布日期:2019-06-03 05:00:00

 

道德之问系列追踪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卓泽渊:道德需要法律来保驾护航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李柯勇、侯大伟)面对2011年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道德事件,中国社会“道德重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除了呼唤良知,还需要什么?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卓泽渊。他认为,应该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为道德保驾护航。以下是他的谈话:

 我们走出道德困境靠什么?靠发扬什么精神,以及美好的召唤,会有一定效用,但是它的有效性不足或者相当有限的。今天,我们面临道德困境的问题出在道德的自身属性上,要对症下药。

 道德本身是模糊的,缺乏明确肯定的属性;道德还是多元的,不同人也许有不同的道德认识。同时,道德还缺乏外在强制性,最终要通过良知发挥作用,强调自律自觉。所以一旦出现道德问题,完全靠道德是难以解决的。

 真正能保卫道德的是法律。因为法律是明确的,有章可循,有据可考。法律是唯一的,同时法律还是外在强制的。所以说,法律和道德是相映成趣的、相辅相成的。

 道德底线以上的是张扬、是鼓励,法律不必介入。如果一定要介入,也就是如何予以褒扬的问题。道德底线以下的,则必须法律介入。法律如果能把严重不道德的行为打击了,也就保卫了道德底线。所以说,道德的疾病需要法律的药方来治理。事实上,一些非道德行为本身就是违法乃至犯罪行为,如严重的不守信用,是道德问题,也是欺骗、诈骗、违约的违法或者犯罪。

 道德张扬的是高尚、是美德、是崇高,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对有些行为,用道德来惩治,就是用高尚来治理卑劣,那是治理不了的,一定要用法律来治理卑劣。所以说,道德和法律应该各归其位。道德张扬崇高,法律惩治邪恶;道德是一种高尚的善良引导,法律是一种世俗化的惩恶工具。

 法律在价值追求上,从来都不保护坏人。只要不是专制的法律、邪恶的法律,在立法者的主观上一定是保护善良,并追求美德的。

 但我们还需要警惕执法上的偏颇。有的执法者没有把法律的道德目标体现在执法实践中,这就是法律实施上的悲哀。现在司法审判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司法裁判越来越具有社会公共政策的意味。这就给司法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有道德价值判断能力。法律要通过惩治邪恶来彰显高尚,并始终为道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