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于6月19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宾馆隆重开幕。中国法学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国卫生法学会、湖北省法学会、湖北省公安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社科联、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等单位有关领导到会指导,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王晋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出席开幕式。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应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共有14位国内外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在论坛上致辞和作主题报告,开幕式期间,吸引30.6万多人次在线观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她说,本届论坛诚挚邀请国内外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治应对,介推抗疫“武汉经验”“湖北模式”,旨在提振全球人类抗击疫情的坚强信心,携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风险,推动公共卫生法治应对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致辞。他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率领全体中国人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态势给全球治理文明与治理体系变革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打造全球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担当”,分享“中国经验”。在抗疫大战大考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科学谋划,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积极为应对疫情防控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为应对突发疫情危机风险、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加快经济稳步复苏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实践导引。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发表致辞认为,本届论坛是一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学术盛宴。这次新冠疫情对每个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中国全面坚持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健康服务”要求;尊重科学、按照科学规律防控;拥有完善防控治理体系和机制;基于全社会共识基础上的社会动员、组织协调协作机制等是我国取得抗疫战争决定性战略成果的重要经验,而这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优势的重要体现。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卞建林代表会议的主办方致辞。他说,本届论坛对总结提升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新鲜经验,探寻公共安全危机法治应对的一般规律,构建公共卫生危机应急应对法治体系进行学术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坛主题紧扣如何在后新冠疫情时期为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应对的科学性、系统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和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提供智力支持。卞建林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安全卫生健康治理的系列论述为指导,始终坚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强化问题意识,深化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治应对、合作治理的研究思考;强化实效意识,抓好论坛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跨境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学会卫生法学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代表湖北省卫生法学会致辞。他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湖北省法学会卫生法研究会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不畏风险、团结广大医学、法学、法律工作者在一线救治和建言献策两个战场持续贡献力量和智慧,为抗疫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希望与会代表共商共建新时代公共卫生应急法学学科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能力和水平,为建设法治中国、健康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怡勇致辞。他说,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是国药集团在鄂的核心企业之一,是湖北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经营企业以及湖北省应急物资储备定点单位。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司根据中央指导组的部署,在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及国药集团的指挥支持下,承担了全省70%以上中央及省内调拨的医疗防疫物资以及90%以上中央企业捐赠医疗防疫物资的采购配送任务,是全省医用防疫物资配送的“调度中心”。李怡勇希望借助论坛的学术成果推介与经验交流分享,推进湖北省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湖北省法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致辞。他说,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我国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项具体实践。湖北省法学会所属的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徐汉明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全民抗“疫”中及时提出许多对策建议,较好地发挥了高端法治智库的独特作用。他认为,新冠疫情是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凝聚全球共识,紧贴疫情发展态势,加强理论研究,多出快出抗疫“智识”成果,为提升我国的卫生法治建设水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行为法学会总监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李文燕致辞。他说,在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一周年之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第七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既是对我国疫情防控的法治理论与实践成果之梳理,也是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依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模式”的介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途径。李文燕希望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思想”,加强理论研究,深化规律认识,总结实践经验,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贡献更多才智。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在线上致辞。他说,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自2015年创办以来,紧跟时代潮流和热点,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深入研究、建言献策,推出了一大批有创新意义的、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发现了一大批有潜力、可堪造就的青年才俊,为提升我国的法治建设水平和国家治理综合能力贡献力量。“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已经成为汇聚和联系法学优秀人才、鼓励创新、互相争鸣的重要阵地,在全国法学界法律界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相信,本次论坛的近百篇论文及国内外诸多学者和著名法学家的报告、评议,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强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他希望与会代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及应对措施的重要论述,要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推动法治理论不断深化、拓展和创新,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优质法治服务。与此同时,稳妥开展对外法学交流,打造中国式法治话语体系来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齐文远主持本次论坛主题报告议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徐汉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袁响林,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高级专家斯拉沃米尔·雷多,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主席、G20 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秀梅分别作主题报告。
张新宝教授作题为《隐私与个人信息在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中的保护与限制》的线上报告。他以抗疫涉及的人脸信息、行踪信息、核酸及疫苗信息、居住情况信息、人员接触信息、社交言论信息等隐私、私密信息和敏感信息为例,展开关于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敏感信息的论述;阐释了传统隐私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以北京健康宝为例分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处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介绍了基于公共利益处理个人信息的特别要求。他说,抗疫斗争中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与限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行政实施;二是具有公众性与社会参与性;三是保护与限制进行精准衡量;四是以法治方式实现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五是具有先进的社会治理网络体系和先进的互联网网络通信体系。他还对小区、单位人脸识别,商业设施的人脸信息收集等“搭便车”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作了阐释。
徐汉明教授作题为《“习近平公共卫生与健康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及时代价值》的报告。他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中国优秀的抗疫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在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实现新时代“一个时段、两个阶段”根本目标和任务的大背景下,要实现疫后经济迅速重振,社会运行秩序全面恢复,尽快补齐市域尤其是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的若干短板,必须以“习近平公共卫生与健康治理理论”为引领。他从“习近平公共卫生与健康治理理论”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徐汉明认为,实现由“健康中国”向“健康强国”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用发展着的“习近平公共卫生与健康治理理论”为指南,用以引领权力机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卫生与健康专业队伍、基层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刘良教授在主题报告中分享了他及其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冠肺炎死亡遗体的系统解剖,公布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报告的故事。他以疫情期间开展新冠肺炎尸检工作为例,强调依法进行遗体解剖对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价值和意义,而新冠肺炎尸检在我国面临法律法规制约和客观条件制约即国内无BLS-3及以上级别尸体解剖室的困局,传染病尸检相关法律存在法律条款落后,相关条款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他认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研究,更好指导临床实践”的会议精神,他建议要加强传染病病人尸体查验相关法律法规条款的修订和体制机制衔接;要建立符合生物安全防护要求的尸检中心及应急预案和机制。
袁响林教授在主题报告中说,疫情期间,因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带来的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下,肿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应得到重视和保障。他和同济医院的同事发布《同济医院新冠肺炎疫情下放射治疗实施细则》,根据目标调整诊疗行为模式;他在分析了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死亡率、治疗情况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后总结认为,党的领导和公共卫生领域健全的法治体系是抗疫能够获胜的重要原因,而人民群众则是这场防疫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他呼吁与会者思考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下肿瘤及各种危急重症的救治工作如何得到法律层面的保证。
斯拉沃米尔·雷多教授从联合国的视野出发,就疫后预防犯罪技术合作实现双赢的角度,回顾了在当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及其后所涉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方面国际技术援助的问题和进展情况。他着重说明了在合理预防犯罪方面对捐助国和受援国的“双赢”战略分条缕述、付诸实践以及合理评估的必要性。他认为,国际技术援助应能为捐助国和受援国双方带来合理的回报并得到双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切实(而非名义上的)肯定,在令人期待的疫情结束之日到来时,中国将已进入率领其它国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工作的破坏性影响的先锋之列。
王秀梅教授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法治完善》主题报告。她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美国、我国港澳台地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规范与措施,从刑事法律方面分析了我国“两高两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王秀梅说,该“意见”综合当时战“疫”期间暴露出的种种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的行为,列举了十大涉疫情违法犯罪治理机制,涵盖 35 种行为、33 个罪名。其中将“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原体”的行为,以及“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分别适用《刑法》第 114 条、第 115 条第 1 款和第 330 条。她认为该“意见”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七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共收到论文102篇,其中,有42篇论文分别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之治’理论与实践”“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合作治理”三个分论坛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研讨交流。
本届论坛由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暨中南检察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