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要闻

高质量学术盛宴 前沿性成果丰硕 <br/>第九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圆满闭幕

发布日期:2023-07-02 16:42:49

第九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于7月2日上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落下帷幕。本次论坛持续一天半,与会3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开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主题展开研讨、建言献策,合力打造了一场高质量学术盛宴。论坛以线上线下形式进行,累计吸引38.9万人在线观看。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基地暨湖北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暨中国行为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徐汉明主持闭幕式并发表感言。他说,本次论坛,各位领导与专家学者为更好推动“开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积极参与论坛议程各环节的研讨,取得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他说,本次论坛共有五大特色。一是,论坛连线了国际智识,搭建了与联合国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同台论道的平台,开阔了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二是,来自我国开设社会治理法学专业高校的代表齐聚一堂,碰撞思想、共享资源,深入探讨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建设情况。三是,论坛获得了政法界等实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国行为法学会、相关省市法院系统、检察系统的领导参与研讨,为社会治理法治理论研究增添了光彩。四是,本届论坛吸引了大量中青年研究者,他们作为后起之秀,聚焦社会治理法治领域,开展理论研究,这对发展壮大社会治理法学学科是可喜可贺之事。五是,社会治理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以法学知识体系为基点同公共管理学、经济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相结合开展研究,构建自主的主体性、原创性知识体系。徐汉明教授认为,本届论坛取得的学术成果以及通过媒介的有效传播将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陈实教授宣读第九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征集论文的评奖结果。参与论坛的领导及嘉宾分别给获奖作者颁奖。

第九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共收到论文215篇。经过组织专家学者初审、复审、终审,共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刑事案件诉源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初论》《作为职权转移机制的行政授权》《新时代检察环节践行“枫桥经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思考——以W市J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听证工作实践为样本》《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高校法治园地建设的路径探析》《立足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刑事诉讼法治完善》《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背景下做好不起诉“后半篇”文章——检察机关办理不起诉案件的思考与探索》《行政处罚权下放标准的体系化研究》《刑事检察监督现代化视阈下认罪认罚案件二审抗诉程序实证探究》《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路径——以江夏区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我国区域法治研究的演化轨迹和发展趋势》1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社区治安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意义、动因和进路》《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平台守门人义务扩张的反思与修正——基于营业自由保护之视角》《检察权参与社会治理相关问题探讨》《组织动员、专业优势与互构赋能:志社协同治理的实践逻辑与运行机制——以A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S社区“五社联动”项目为例》等20篇论文荣获二等奖;《习近平法治思想创新性研究》《习近平主政福州期间社会治理经验总结与启示》《安全生产领域行政公益诉讼困境与突破》等30篇论文荣获三等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国家治理学院院长陈柏峰教授作第九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综述。他说,本届论坛以“开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为主题,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度研讨了“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结构以及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运行机制等重大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这是一场多领域、多维度的思想碰撞的学术盛宴。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科学回答了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围绕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合乎逻辑地包含着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内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为人类治理文明新形态注入了新内涵,给希望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西方模式之外的另一种成功模式和选择。

围绕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结构,与会代表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与实践路径、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的“一核多元共治”模式的打造、行政处罚权向基层下放的标准、群团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法院+工会”模式、社区治安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路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流域综合治理的整体性推进方案、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同执法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交流,提出的方案和优化建议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围绕中国式社会治理机制,与会专家从《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守门人条款”的优化、算法审计的规范路径、网络空间有组织犯罪的全流程治理、流量劫持的刑法规制、数字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政府数据开放的信托模式构造、数字检察的概念及优化路径、多元解纷机制碎片化的整体性制度构造、检察权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定位、诉源治理实践逻辑、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量刑建议标准等维度展开深度探讨和交流,为网络社会治理、中国式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和形式诉讼机制的完善贡献了针对性强的立法建议。

本次论坛还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国际检察官联合会(IAP)参议院副主席、终身参议员,香港大学法学院荣誉教授江乐士分享了人工智能的治理思考。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高级专家斯拉沃米尔·雷多以联合国反腐败示范项目为例讲述建立强大的反腐败机构的重要意义,并提议建立通用的司法语言,以推进反腐问题的研究。联合国国际反腐败研究院原院长马丁博士分享了关于当前国际社会在合作对话、集体行动、责任、信任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及应对路径。

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自2015年创办以来,紧跟时代潮流和热点,论坛主题从法治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与实践、社会治理法学学科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应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到本届“开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深入研究、建言献策,为提升我国的法治建设水平和国家治理综合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